被病毒“激活”的中国制造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财经无忌 Author 月落乌堤
华小略说
疫情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是不小的冲击,但其中有的企业却能迅速调整、升级生产线,转产口罩等医疗用品。从中美贸易战到新冠疫情,虽然中国制造业面对了一次又一次巨大的挑战,但却向世界展现出其完备的供应链基础与强大的应变力、战斗力。这不仅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所激发出的旺盛生命力,还有中华民族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所给予的强大赋能。
01
“原本就不浓的年味,今年彻底没了。”
和往年不同,老李第一次觉得,假期漫长是一件坏事。
原本计划中1月31号返工,可直到2月6号,公司才传来遥远的回音。老李所在的行业,是处于汽车前装细分行业的中控系统。在一个又一个遥远的视频会议之后,复工的时间仍遥遥无期。
两个问题,让作为企业研发部门负责人的他分外头痛:员工什么时候回,客户什么时候回。
他陆续拨出的电话,却不能让任何一个解决。老李所在的公司位于广州,不少员工来自于外省:从邻近的广西,到湖南、湖北。
对于他而言,只有一点好消息:他打的电话都有人接。这意味着,他们是安全的。
在这个特殊的春节,在隔着手机和每一位简单沟通后,他从未觉得,自己和同事的距离,如此亲近。
但面对压力,也有选择不再等待的人。
马娟腊月二十八才放假,同在广州工作,她是手机制造流水线上的一名品质主管。放假那一天,他和老公轮流开车,用了一天一夜回到四川的老家,只为赶上一顿团圆饭。
没想到的是,第二天,大年初一,马娟就接到了产线主任的电话——不是问候,而是要求。领导告诉马娟,初三早上一定要到工厂。生产任务已经迫在眉睫。
对于像他们这一行,依附于订单生存的工人而言,这几乎已是生活的常态。放下电话,马娟开始打电话给自己的同事们确认行程。还好,由于假期短,好多员工都没回家。这让她心里多多少少有了底。
令马娟没料到的是,回岗安排生产的,并不是手机,而是——口罩。手机生产的无尘厂房里空无一人,而200米外闲置了一年的旧厂房,此时却灯火通明、济济一堂。
原来,在短短几天中,厂家依靠自身的技术和设备支持,几条无纺布热压流水线在她过来的路上已经完成。据说,这里一天能生产医用一次性口罩12万个。
至于口罩的生产会持续到什么时候,何时熟悉的手机车间会再次亮灯,对于她,乃至整个中国而言,日期遥遥未定。唯一可以确认的是,这个春节,对于马娟和她身边的上百位工人而言,洋溢着某种特殊的年味。
当她们打开电视机的时候,随着新闻中流淌着的铿锵有力的语言,一种使命感和生存态度,悄悄充满了偌大的空间。
几天后,地方都市报用了几个词,去表彰像她那样默默无闻的人:
“战斗精神……中国效率。”
02
供应链是中国制造业最值得骄傲的部分。只有中国这样的全供应链体系,能支撑其阶段性的高需求。只有中国这样完善的产业集群,才能在需要的时候调整出应对的产能。
这个2020,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福建莆田。莆田是中国最大的鞋服箱包生产基地,布纺产业集群在全国首屈一指的城市。
莆田全市有300万人口,但是没有一家专门的口罩生产企业,这对于莆田马上迎来的返岗复工及开学来说,意味着要从外地抽调。
但是,莆田并不是这么做的——这里选择,用好手边的集群产业,自谋出路。
几天前,莆田工信连同鞋业协会,对全市发布“英雄令”:有自动针车50台以上、高周波机台20台以上、紫外线杀菌流水线,独立操作车间,操作工100人以上的鞋企,都可以报名生产。
在符合要求及报名的企业中,仅仅用上10家,事儿就快速地成了。根据计划,每家分配产能20万个/天,这样日均生产200万个。到5号,就能基本实现量产。
还有大年初三的上海。在发改委及经信委的要求下,上海市17家口罩企业,以及口罩企业供应链上的相关公司全部返岗复工。上海市成为春节后必需品行业返岗复工最快的地方,现阶段口罩复产最多的地区。
在强大的供应链所带来的可执行力面前,中国做出了“中国速度”。不过,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来说,如果只是谈产业集群、供应链强大,不足以看到中国制造业的全貌。
2月5日,富士康在深圳龙华的生产基地下线了第一批量产的口罩。对,就是那个全球代工大户富士康。这条日产能达到10万个的产线,只是第一条。富士康的目标是,建成日产200万个的产能,以供深圳市使用。
同样在2月5日。上汽集团将其在广西来宾市的一家供应链公司的厂房进行改造,成功建起12条口罩生产线,其中符合N95标准的4条,一般医用的8条,日产可以达到170万个。
而原本这家工厂,是做汽车配件——隔音棉的。
再看国内代工巨头比亚迪。官方在7号宣布,其采购设备和原材料,以及改造生产线,在2月17日开业量产,计划产能是口罩500万个/天,消毒液5万瓶/天。
同样带来“奇迹”的,还有中国石化。中石化目前已经组织了分别位于北京的两家、江苏一家及广东的四家供应链上的企业,开始改造工厂,搭建流水线,计划到3月10日,实现新增产能至100万片/日以上。
从一定程度上来说,只要中国企业愿意,依旧可以随机万变——以柔克刚,这正是马娟和她的工友们正在诉说的故事。
正因为如此,中国制造,成为了万众一心抗击“新冠”的战斗中,最重要的纽带。
03
这条纽带,不仅仅影响的是一场“小小的战斗”,也关乎全年的经济民生。
现阶段几乎所有关于经济预测的报告,都基于2003年的数据去预估。以此为鉴,2003年前后,三大产业对于GDP的贡献如何?
可以看到,尽管三大产业在“SARS”疫情之后,都有回落。但是第二产业对于GDP的拉动作用,一直高于第一、第三产业。
地方上来说,以广东省为例,2003年一季度、二季度、三季度的GDP增速分别是13%、12.3%及13.9%,同期GDP构成中第二产业中工业的增长分别是16.9%、18.2%及21.1%。
也就是说,针对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地区、制造业大省广东而言,在GDP增长,以及工业制造业的增长中,GDP在三季度就已经强势反弹。工业制造,则一直处于增长状态。
但是其他行业就不那么好过了。东北证券给出的报告显示,受到极大影响的,是交通运输业及餐饮住宿业。
2002年一季度到2004年四季度主要行业在GDP中的增速
这种情况,到了今天更加明显。在疫情前的几天内,由于家庭采购囤货方面的突发性增长,部分商品出现阶段性短缺,诸如疫情所需要的各类日用品、药品以及口罩等医疗卫生用品,这类商品短期需求激增甚至存在抢购现象,也助长了部分商家坐地起价、囤货居奇等行为。
需求稳定但阶段性供应短缺的主要是鲜菜,因疫情期间鲜活农产品运输受到较大影响,产销区供求矛盾突出,同时鲜菜贮藏时间较短,断缺问题会较快暴露,导致蔬菜快速涨价。好在这方面今年有关部门政策及时、措施积极、惩处严厉,从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价格较大的波动。
复工问题、员工生活的滞涩,可能造成对制造业的小小冲击。但毫无疑问,这只是时间问题。2020年,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节奏不会变。第二产业依旧会以它的脚步,向前。
04
2020年的开头,老李所在的研发部门成了最大的摆设。灵活的上班形式正在被采用——假期继续,不过年后做什么岗位,据说要靠另行通知。
工资与房租带来的疾风,不仅吹向了老板,也吹伤了一线的员工。
马娟的口罩流水线已经开始运转,他们一组二十多人分为三班,倒班生产。对于产线的工人来说,有活干最好。这意味着每个月的房贷,一分也不会少。
当然可以想见,在未来,在非理性需求过后,大部分企业还是会回到自己的老本行,做手机的做手机,做鞋的做鞋,代工的继续代工。
某种意义上,老李和马娟所出的行业,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体两面。中国有着全球最为庞大的制造业,是全球唯一一个满足联合国对制造业所有细分的所有门类的国家。在更多的时候,我们总是自觉地以为中国制造业世界第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,甚至质疑它巨大的规模——似乎,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《美国工厂》也在替中国思考这个问题:
中国制造业在发展的过程中,获得了什么?又失去了什么?
进入21世纪,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入深水区,逐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,开始淘汰所谓的“粗放型”产能,逐步向高端制造业迈进。
2019年,中国第一、二、三产业在现在GDP 中的占比分别为7%、39%、54%;而2002 年,三者的占比分别为13.7%、44.8%、41.5%——第二产业的比例,已然被附加价值更高第三产业所超越了。
但是,在今天,我们所侦测到的真相是:即便是在“淘汰产能”的今天,中国制造业依旧保持着最为了不起的存在和优势。无论面对2019年资本的压力、2020年天灾的冲击,“世界工厂”数十年积累的厚重底色,仍然提供着不变的高效。
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色,为“中国制造”提供了最大的潜力。更别说我们最大的动能:奋斗。去转变、去思考、去应对,第二产业的存在方式,本身就具有智慧。
疫情之下的中国制造业,正展现出最旺盛的生命力。我们可以想象的是,这种聪颖和韧性将会继续。
这是现实的传奇,这是任何电影都无法预言的。
推荐阅读